TXT下书>军事历史>吾生于大明1600>195章 辽东(五)
用于武装自己的家丁,但对战斗力也是有一定提升的。他们所忧虑的乃是这些逐利的南方商人会不会坐地起价而已。

好在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刘玉波对这批武器的定价极低,都按照成本价的一点五倍来卖,又允许那辽东特产或是平民来抵债,这些尚有一丝危机感的明军守将,倒也是松了一口气,与吴家三人交易起来。

自从奴尔哈赤建国称汗后,辽东巡抚和都司都有命令严禁抚顺、开原等边城与建州开马市做贸易,然而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无论何种严命到了依然糜烂的地方早以成了一纸空文,连辽东不少大官都派了各自家族中的商队来边境做买卖,上梁不正之下各据点守将又怎么会严格执行关闭马市互利的命令。

而且各边境的守将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知建州旱灾严重,如果完全不与建州贸易,那些越来越猖狂的野蛮女真人在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必然会作出出人意料的疯狂之举,到时自己好好的小日子过不下去,那可就是呜呼哀哉了。所以大部分的将领依旧与女真互市缓解建州粮食饥荒,顺手从贸易商人手中捞取银子,可谓互惠互利,至于压低参茸皮毛骏马的价钱,这没什么好说的,现下实行的乃是市场自由的原则愿买愿卖,又不是我求着你们买的,是你们女真人求我卖的,能多赚些白花花的银子谁不乐意。

其中也有一些稍有见识的武将则购买一些兵刃盔甲武装自己,这批人便是这次武器贸易的发起人,要知道库房中那些兵刃盔甲在早年的努尔哈赤发起女真统一之战的时候,早就差不多被他们两边卖的见底了,这也没办法啊,若是不卖这些武器,他们那养的起自己手下忠心的家丁。而且最近从辽东的不断下来的命令上来看,想必是要遏制建州了。到时必然会派人巡视当地的卫所状况,若是碰上一个贪财的还好,大不了花点钱打点一番,若是真下来一个愣头青文官,依着明朝文官的德行那可是杀头的大罪啊,还是花点钱买点武器报平安为好。

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奴尔哈赤决意率二万精锐步骑侵略大明,出征前举行了隆重的杀马祭天仪式,在告天书上写了对明朝的“七大恨”,告曰:

“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关、北关、乌剌、蒙古等九部,会兵攻我,南朝休戚不关,袖手坐视,仰庇皇天,大败诸部,后我国复仇,攻破南关,迁入内地,赘南关吾儿忽答为婿,南朝责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复置故地。后北关攻南关,大肆掳掠,然我国与北关同是外番,事一处异,何以怀服,所以恼恨二也。

“先汗忠于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见疑,故同辽阳副将吴希汉,宰马牛,祭天地,立碑界铭誓曰汉人私出境外者杀;夷人私入境内者杀。后沿边汉人,私出境外,挖参采取。念山泽之利,系我过活,屡屡申禀上司,竟若罔闻,虽有怨尤,无门控诉。不得已遵循碑约,始感动手伤毁,实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会应新巡抚下马,例应叩贺,遂谴干骨里、方巾纳等行礼,时上司不纠出口招衅之非,反执送礼行贺之人,勒要十夷偿命。欺压如此,情何以堪。所谓恼恨者三也。

“北关与建州同是属夷。我两家构衅,南朝公直解纷可也,缘何助兵马,发火器,卫彼拒我,畸轻畸重,两可伤心!所谓恼恨者四也

“北关老女,系先汗礼聘之婚,后竟渝盟,不与亲迎。彼时虽是如此,犹不敢轻许他人,南朝护助,改嫁西虏。似此耻辱,谁能甘心?所谓恼恨者五也。

“我部看边之人,二百年来,俱在近边住种。后前朝信北关诬言,辄发兵逼令我部谴退三十里,立碑占地,将房屋烧毁,禾丢弃,使我部无居无食,人人待毙,所恼恨者六也。

“我国素顺,并不曾稍倪不轨,忽遣备御萧伯芝,蟒衣玉带,大作威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文之间毒不堪受。所谓恼恨者七也。“

这篇告天书写得不文不白,但该写的仇恨都写上去了,虽然若是有明朝明眼人瞧见,只怕会说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错的,但是这又如何呢?是对是错人都是根据各自的立场来分的,努尔哈赤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激励士兵的士气,只要达到了目的便可以了。这就和莫须有的罪名一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拜天焚表之后,奴尔哈赤率军起行,这次出征的两万步骑是八旗军的精锐,只许胜不许败,若败,建州就要灭亡,奴尔哈赤虽然身经百战,这场战事也是由他发起的,但是到了这紧要关头也不禁有些忐忑不安,当晚在就地安营时,奴尔哈赤于帐中心中的退堂鼓打的越来越厉害,但他到底知道事已至此,绝无反悔可言,抬头又见帐中诸将脸色大都踹踹不安,不由皱眉踌躇,对诸贝勒、大臣及旗主道:“我观最近这几日明军不少边城的守军都在操练,想来已有防备,我欲勒兵返回,你们意下如何?”

奴尔哈赤这是试探,看看众人有无与明军决战的信心。

贝勒首代善大声道:“父汗切不可退兵,今已发兵到此,却又退兵,祭天兴兵与明朝开战的事如何隐瞒得了!尼堪人常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咱们现下一旦退兵,士气必然大挫,到时明朝调集各地大军压境,


状态提示:195章 辽东(五)--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