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中华古代名人录>君王篇之姬诵(前1055—1021年)
收起笑容,正色对成王说:“无论是谁,说话都要以‘信’为重;你身为天子,说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当做是在开玩笑一样。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对你的信赖呀!倘使你总是罔顾信义,任意将自己说出口的话视为玩笑,这样,你还有资格做一国的天子吗?”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惭愧……于是,成王便迅速决定:将叔虞册封于唐地!坚守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策。4成康之治周公姬旦像周成王登基时才十二岁,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幼童,根本不懂什么国家大事。而由于周朝刚刚建立,政权还不稳固,天下还不安定,还有许多不安定因素存在,需要治理的地方太多了。面对这种情况,周公旦便顶住重重压力和猜疑,一手包办朝政。因为只有这样方能做到快捷、及时、行之有效地发布实施政令。在这方面,周公旦显示出过人的谋略和果断、雷厉风行担为周朝的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团结、经济的发展、法律的健全立下很大的功劳。为了使周成王尽快成长为一名有为的君主,周公还加强对他的教育。但毕竟周成王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虽然周公是他的叔叔,但毕竟在封建社会里,王权大于一切,有许多地方不便直接教训、责罚,所以周公便把自己的儿子伯禽做为周成王的陪读,每当周成王做得不对的时候,他就把对周成王的教训、责罚转到儿子身上,使周成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他的教育下,周成王终于明了许多为君之道,为以后治理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周公的做法受到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猜疑,认为他想篡位夺权。尤其是周武王的另几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更是心怀不轨,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夺权。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周武王封为商后,仍然治理殷商旧地,但毕竟寄人篱下,又受人监视,有诸多不便,所以他便乘机进行复辟行动。管叔三人本来是周武王派往监视武庚的,没想到却适得其反,这三个重量级人物很快就被武庚拉拢进去,成为武庚复辟集团的成员。之后他们又联合一些不安分守己的诸侯,举行大规模武装叛乱。在此内外交困的紧要关头,周公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先耐心地教育内部一些对他有所猜疑的人,特别是跟周武王另一个弟弟召公进行了一次披肝沥胆的谈话,取得召公的信任和真诚合作,营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争取到多数的力量来共同对付叛乱。之后,周公授权太公望全权处理东部诸侯,使自己无后顾之忧,然后亲自率领大军彻底平定武庚的叛乱,解决了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公元前1020年,周公把政权交还周成王。此时周成王已经年满二十岁,开始正式执政。虽然周成王资质极为普通,但毕竟前面已经有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周朝的统治已经日臻巩固,国力也日渐强大,加之周成王还算是一名守成之主,做事循规蹈矩,因此,他在位的三十年和儿子康王在位的十六年,前后四十多年,周朝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成为西周盛世,史称“成康之治”。5成王迁宅周公对洛邑占卜考察,完成了营筑洛邑的工程。周公回到西土,向成王报告营建洛邑的经过。二人经反复协商,欲迁都洛邑,迁都后,周公返政成王。这些谈话,记载在《尚书·洛诰》中。周公说:“新都洛邑已成,它将是您始作万民明君之地。在那里,你将首次奉行隆重礼仪,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这一切都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安排。”成王说:“你勤勉辅佐我这个年轻人,指示我弘扬文王、武王之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居于洛邑,举行大典。您的教导,我无不顺从。”不久,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诸侯前来朝贺,他向周公、成王奉献玉璋、大弓等礼品。召公向成王献词:“皇天上帝让你做黎民之元首,请接受上天赐您的神圣职责。殷纣无道,万民哀号。上天怜悯苍生,把天下托付盛德的文王、武王。今王嗣位,宜勉修德政,以祈不负上天重托,不废先王之功业。王虽年幼,但为国之元首,望能和洽民众。今王迁宅于土中(洛邑),亲理朝政,动静语默,均须持重,应敬重德行,躬行德教。上天将根据帝王的德行赐智慧,赐吉凶,赐享国期限。我王初据新都,更应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赐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众邦君长,入朝进贺,并非慰劳君王,只是供奉礼品,献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传,永无止期。”朝贺已毕,成王率满朝公卿、众邦君长在洛邑举行冬祭,时在周公摄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亲政,以朝享之礼献祭于文王、武王之庙,禀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赤色牛。成王入太庙,献酒于先王之灵。至此,成王完成迁都和亲政大礼。周王朝把自己的都城从西土迁往洛邑,原因有三个:其一政治因素,殷商初亡,天下初定,宅此洛邑,便于治民。其二是地理位置,按照周公的话说,洛邑为天下之中。其三是历史因素,洛邑为夏商旧邦,帝喾故墟,华夏宗地,迁宅于此,利于王化。成王迁宅之说,在文献上有记载,在考古上也得到证实。20世纪60年代,在陕西出土的“何尊”铭文,对成王迁宅洛邑有明确记载,其“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语,言之凿凿,记载了成王迁宅于成周(洛邑)的历史。古人称洛阳为中国,意为天下之

状态提示:君王篇之姬诵(前1055—1021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