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中华古代名人录>名贤篇之驩兜
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有风、嬴、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有三苗,或称苗蛮部落群,三大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氏族组成,他们大都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采集的生活,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彼此交往和影响,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此外,还有“诸戎”、“群翟”、古越族等部落群,他们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传说中:炎帝号神农氏,以神农为号,说明他们是以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黄帝和炎帝部落发展成中原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在和东夷的斗争中结合成部落联盟,东夷以鸟图腾的少昊凤姓部落为代表,传说中,少昊都“空桑”(今山东曲阜)。相传“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国语·楚语》下)九黎就是九夷,首领蚩尤,东夷组成部落联盟,和炎黄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冲突。三苗又称苗蛮,涿鹿大战之前的主要代表就是伏羲女娲氏。传说中的太昊之墟在今天河南淮阳宛丘,现存有古城遗址。三苗部落联盟大致有三个部落,除了原本的南蛮,还有一个部落其首领叫驩兜,在中原的权利争夺战中战败被舜放逐到崇山,另外一支是帝尧之子丹朱后裔。传说帝尧准备禅让给帝舜的时候,“三苗之君非之”,丹朱借三苗兵和自己的亲族和帝舜战于丹水之浦,丹朱战败身亡,三苗连同忠于丹朱的部族被赶到湖南贵州一带。三苗一度发达,发明了“五虐之刑”,并要北上争夺更大的活动领域。

6古籍记载

相传为尧舜时的部落首领,四凶之一。《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羲皇》之书,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清龚自珍《明良论二》:“其不为共工、驩兜,为尧舜之所流放者几希!”参见“四凶”。

史记

中国古籍如《史记·五帝本纪》等有关黄帝、炎帝、共工、驩兜、三苗和尧、舜、禹等等传说,也明显是有关中国古代父系氏族部落联盟或军事民主制公社组织习俗的反映,尤其是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显然是对军事民主制习俗的一种绝好说明。《史记·五帝本纪》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缙云氏有不才子,贫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又云:“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

尚书

又根据《史记》、《尚书》记载,尧曾流放共工、驩兜、三苗、鲧四个不服从控制的部族首领。如《尚书·尧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这里反映当时部落之间的争斗已非常激烈,共工、驩兜、苗、鲧都是被打败的部落首领,而帝舜则是战胜者,地盘不断扩大,当时已统占了中原地区。五是举贤任能。《尧典》:“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唯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由于帝舜注重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记》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有人认为,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就是共工、驩兜、三苗、鲧。郑氏此以尧之末年喻“亢龙”,以四凶在朝喻“有悔”说明乾卦含有物极必反的哲理。

孟子

《孟子·万章》篇舜的仁爱是否体现了公正。“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孟子·万章》)

对于孟子与万章的这一段对话,黄先生认为:“‘有罪当罚’是一条普遍有效的lún_lǐ法则,那么舜对弟象与四犯的区别对待就是不道德、不公正的。”对于此我们持相反的观点。舜之行为正是从本相法则出发对具体事物的处理,其不仅没有违背本相法则、没有违背公正,正是本相法则与公正在具体事物上具体应用。

共工、驩兜、三苗与鲧之罪是危及天下社稷之罪,其罪不可恕,若恕则必秧及天下生民。象虽不仁,其罪危及仅舜一人,恕而不至于祸及天下。故象虽与共工、驩兜、三苗、鲧从行为上皆为不仁,但其危害程度是有天壤之别的,即使从今天法律的“罪罚相适应”原则而言,舜之行为也不能说是违背公正原则。况象之不仁仅是家庭内部问题,舜恕象使其悔过自新又有何不可,象之不仁可恕,共工、驩兜、三苗与鲧不仁不可恕,可恕则祸及天下生民。

7历史典故

崇山在湖南大庸县西南,与天门山相连。相传舜流放欢兜于崇山,即此。当今史家提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欢兜、祝融为首的,因而,崇山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注意。崇山在张家界市西南20公里


状态提示:名贤篇之驩兜--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