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一六四章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能够采用此种在敌阵之中冲突的战斗方式,说明骑者在马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稳性,否则极易摔下。

西汉时期,弓箭是匈奴和汉军骑兵最重要的作战武器,它的使用受到马具的严重制约。没有马鞍的时候,在奔马上射箭极为困难,因为骑手一边要双腿使劲夹住马腹并保持平衡,一边还要双臂用力拉开弓并尽量使射出的箭命中目标,即便是自幼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这一作战方式也是非常低效且难于实行的,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停住马射箭或干脆下马发射;当高桥马鞍投入应用后,它给予骑手一个纵向的稳定作用,使其可以在飞驰时向前方射箭,但由于横向上无有效支撑,朝左右方向甚至转身向后射箭时仍然容易跌落,是很危险的,前面引用西方学者的评价中就可看出这一点。

但是,在史料中却有这样的记载:“匈奴追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这种转身后射的情况,说明此时应已有马鞍和马镫的使用。况且在汉代的史料中,除个别故意表示轻蔑汉军者外,从未见到有关匈奴下马作战的记录,假如没有鞍镫的应用,这不能不说是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可以说,从这些推断而言,汉匈全面战争,是骑兵部队真正崛起对抗的时期。

只不过尽管有这么多的文献证据证明汉代鞍镫的存在,缺乏考古方面的实证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是东汉末年作品,如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和鞍马彩绘木雕;而最早具备马镫的雕塑作品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骑马乐俑,因这批俑中有马镫者只是在马身左侧鞍下有一个三角型镫具,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侧则没有,且骑者的脚也未踏于其中,所以被认为是马镫的雏形,即用于上马的器具;致于最早的实物双马镫,则是辽宁北票十六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鎏金铜裹木质马镫。但迄今为止,对于西汉和东汉初年的高桥马鞍及两汉马镫,却始终没有发现其实物和能够证明它们存在的艺术作品。

而在军事学的角度而言,高桥马鞍和马镫堪称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两者未发明之前,骑兵战斗力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因为战马还不是一个稳定的平台。

那时的很多军队甚至把只是把马当成行军时的坐骑,到了战场还需要下马作战。只有骑术高明的游牧民族才能在无马镫的情况下拉弓射箭。而一旦装备了高桥马鞍和马镫,骑手在马上就有了稳固的支点,他们的两只手被解放出来,可以更加轻松的完成射箭、劈砍等战术动作。

同时马镫的发明也完善骑兵挺矛冲锋的战术,让重装骑兵的冲击变得更加有力和可怕,这对后来欧洲中世纪的军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以上这些角度来看,率先装备了高桥马鞍和马镫的匈奴人能够横扫欧洲也就不足为奇了。

……

西欧历史当中所记载的第一次黄祸,匈人击败的第一个种族就是也算得上是游牧民族体系的——阿兰人。

阿兰人。古代阿兰人建立的阿兰国又叫阿兰聊,阿兰那,在中国的古书中称为奄蔡。其大体位置在今天的俄罗斯顿河流域,大高加索山以北,黑海、亚速海以东一带。

由顿河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黄种人为主,西部以白种人为主,长期过着游牧的生活。虽然人种不同,但顿河流域的人们长期形成了民族认同,都称自己为阿兰人,也就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350年匈人的骑兵展开了对阿兰人的猛攻,最后两军大战于顿河之上。阿兰人虽然和匈人一样也是游牧民族,但是战法却更像欧洲人的军队。阿兰人以马拉战车为主,虽然拼死抵抗却无法战胜精锐的匈奴骑兵。

在公元374年,阿兰国被匈人毁灭,阿兰人大部分投降了匈人并加入了匈人的军队。国王被杀,阿兰那(阿兰王国)灭亡。一大部分阿兰人加入了匈人联盟。另一部分逃入了山中。

然而,不久那部分阿兰人就从联盟中成功地分离出来,他们大部向西欧迁移,与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为邻。

406年罗马帝国撤除莱茵河边界守军后,汪达尔人联合苏维汇人和萨尔马特部落的阿兰人(从联盟中逃出的)等,越莱茵河涌入高卢地区。他们又一路劫掠,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西班牙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区。

罗马无力阻止,唯有承认他们为“同盟者”,驻守西班牙。但时隔不久,来自北方的西哥特人又夺取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使汪达尔人不得不退守半岛南端和西北一隅。

公元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该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

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442年,罗马终于承认汪达尔王国对北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534年汪达尔王国被东罗马帝国所灭,之后北非阿兰人逐渐与当地民族和阿拉伯人融合。

另一部分阿兰人定居在今西班牙北部,形成了今天的加泰罗尼亚人。

而那一小部


状态提示:第一六四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