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551章 大朝会(6)
求让刑部审讯治罪,朱元璋同意。伯巨被关在刑部监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

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就算是朱元璋末期不废除锦衣卫,都不见得锦衣卫在藩王的相应情报上,有足够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则是建文朝廷的相应问题了:

建文帝在继位之后,他对这些皇叔们忧心忡忡。建文元年(1399)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遣长史葛诚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诚密问燕王府之事,葛诚如实禀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为内应。葛诚回到燕王府,朱棣见他神色不对,心中不免作疑。随即朱棣亲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径直走皇道入宫,登陛不拜。监察御史曾凤韶弹劾其不敬,户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虑绝人”,建议将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亲”,婉言拒绝。朱棣察觉到朝廷对自己怀有贰心,回燕王府后,便托辞患病,以观事态的变化。

于是建文帝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齐泰、黄子澄以诸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为由,力主削藩。

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惠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此时朱元璋已死,新君朱允炆并没有改元,故而继续使用洪武年号),削周王。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在这一段记载当中能够明确看出,朱允炆虽然有削藩的相应打算,但是毫无疑问,其与相当信任的黄子澄: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

好吧,对于这种智商捉急的人,张嘉师表示:书生谋反,十年不成……

而且更为重要的事情是,其在靖难之役激战之时,以不知兵事的身份而更换明军的统帅: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好吧,在某个意义上,黄子澄的忠心固然是不假,但是么,像是这种经常好心做坏事的奇葩,他一开始还不如什么事情都不做。

而从一些评价,比如说张廷玉《明史》:“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当中可以看到,就算是后世之人,都不得不认为这些人好心办坏事……

忠诚固然是重要,但是一个没有相应能耐的忠臣所带来的祸害,同样是危害甚烈。

(ps:关于黄子澄的百科确实是需要修改一下,就好比是《过太常祠》当中描述的人,并不仅仅是黄子澄,后面部分则是描述方孝孺:如公节义振义秋,不负科名第一流。晁错计纾忧更切,景隆荐误恨难收。一朝鼎镬君臣薄,异代蒸尝奸宄羞。最是伤心株连处,还多十族入双眸。毕竟只有方孝孺才被诛杀十族。)

而在这么一个人的主掌朝政的话,就算是朱元璋没有裁撤锦衣卫,恐怕锦衣卫也挺不过靖难之役时期。

……

尽管如此,锦衣卫的情报作用,在靖难之役当中,基本上是没有足够的作用。

但是毫无疑问,那就是锦衣卫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在很多时候,同样有着相应的作用。

比如说在对抗外敌的作战当中,比如说“万历三大征”当中,锦衣卫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无疑是相当巨大的。

张嘉师需要的也不是一个权利相当大的“锦衣卫”,所以在构建这个情报组织的初期,张嘉师就给陈平一个硬性指标,那就是在紧急的情况下,比如说在取得相应情报的情报人员,可以根据相应的情况自行判断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之外,其他情况,比如说是否对相应目标有对应的处理权限等等,张嘉师不认可锦衣卫的那种作风,所以还是选择了效率相对较差的跟其他部门的协同方式来进行相应处理。

当然,张嘉师很清楚,这样的组织最好还是进行军政体系的分离,毕竟若是所涉及的范围过大,其影响力一旦有了一定的规模,必然不是一个好事情。

………………………………………………分割线…………………………………………

而接下来的卷宗,其官员的处罚越来越严厉。什么废除职位以及相应的军功爵,已经是小事情了。

但是么,毕竟还没有出现在过往的大朝会当中,直接处决罪臣的情况。这让不少心里面知道自己有很大问题的官员,得以侥幸。

很可惜的是,伴随着越来越少的卷宗一份份的念读下去,这些心存侥幸的人,知道张嘉师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们。

比如说眼下担任象郡郡守,屠睢在率


状态提示:第551章 大朝会(6)--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