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509章 东北混战(18)
从当时的战役情况出发(如变更部署复杂困难、地形对我有利,拥有便于进攻的基地等),选择敌人防御最强的地段实施突击。有时为了达成突然性,也可选择在地形复杂的地段实施主要突击,但必须做好工程保障准备。

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大量集中使用兵力兵器,是保障突破和发展进攻的一项最重要的原则。一般在仅占方面军地带总宽度7-12的突破地段上,就集中了50-80的步兵,近70的炮兵。80-100的坦克和航空兵,密度可以达到每公里正面200-250甚至250门以上的火炮和迫击炮,70-85辆甚至更多的坦克和自行火炮。

步兵军第一梯队师突破敌人的第一(主要)防御地带后,集团军快速集群(坦克军)即可进入战斗,协同军第二梯队从行进间突破敌人的第二防御地带,从而完成对敌人整个战术地幅的突破,此时方面军快速集群(坦克集团军或骑兵机械化集群)即可进入所谓的“纯突破口”,向宽广的战役纵深突进,将战术突破迅速转化为战役突破。但在实战中,为了加快对敌人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坦克集团军第一梯队坦克军的先遣旅往往直接参与对敌人第二防御地带的突破。

第二个则是追击体系:

追击是为达到歼敌目的而向退却之敌实施的进攻,以插入退却之敌的后侧并实施合围,分割并歼灭或俘虏敌军集团,一旦发现敌人准备退却时,就应该立即转入追击,力求阻止敌军有组织的退却,在敌到达新的防御地区并与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会合之前予以围歼。进行追击的队型一般是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先遣支队成临战队型,而主力则收拢成行军队型在后跟进,随时准备展开成战斗队型投入交战。

张嘉师眼下自然是比不上后世的苏军部队那样,将其麾下的部队变成是苏军的那种使用现代化武器作战的体系。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张嘉师对秦军部队进行的相应改造。

……

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张嘉师在白起的指点当中,确定了两个相应的作战方针,那就是在防御敌人猛攻的时候,采取的是防守反击态势,而在攻击敌人的时候,则是强调秦军的突破能力。

前者主要是张嘉师认为在很有可能会爆发的长城大战当中使用到的战术方针。因为无可否认的事情是,秦军想要在这个时候主动出击,只会落得一个惨败的下场。

所以在大部分地区抵御住匈奴人的猛攻,或者是守住其中几个匈奴进攻的重点区域,再实行以部分精锐骑士部队发起对匈奴人的袭击,扩大战果以及牵制敌人部分兵力,减轻防御的压力。

所以,这种部队也就是张嘉师眼下编练的部分高机动作战部队的主要原因。

至于对敌人溃逃部队的追击,张嘉师则是打算用来对付西羌人或者是说在平定眼下已经变得四分五裂的前西羌人控制区域所采取的一种战术。毕竟匈奴人也不是那么好追击的,先不说追不追得上,若是匈奴人以此为诱饵,张嘉师麾下的追击部队反而会陷入到危险当中。

所以这种以骑兵部队为主的追击战术,主要还是运用在敌人兵力主要为步兵的敌人身上更为有效。

……

而与战略纵深相比,战术纵深则是指在一场局部作战当中,一支部队能够跟敌人回旋,作战以及防御的地段。

所以张嘉师这种思路,假如以长城作战为前提,那么将会变成的是一种战术纵深扩展的战术。

当然,张嘉师也能够进行内部扩展,也就是在长城后面的区域修筑相应的防御体系。但是这种战术固然看起来更加稳妥,但是张嘉师眼下调动的资源已经可以说是捉襟见肘,想要修筑大量的防御体系,明显力所不及。

所以,这也是张嘉师最后选择这种防御能力不见得有多好,而且对于骑士的冲击而言也很难发挥出决定性作用的防御方式来增加外围秦军步兵部队的生存能力。

当然,张嘉师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构思,才能够保住在匈奴人集中兵力南下的晋北郡以及云中郡两地,取得了决定性的防御作战胜利。

………………………………………………分割线…………………………………………

但是这种防御体系,第一次发挥出相应效果的战斗,就在当时。

虽然说相对距离更远一些,而且弩战车部队的重新集合以及移动需要不少时间,但是还是比起许庭所部的步兵部队更快的进入到防御圈当中。

许庭麾下的步兵残部仅仅是稍微打扫了一下战场之后,就接到了命令后撤,有部分战死官兵的遗体都来不及带走。但是许庭自己也很清楚,苏角的命令是正确的,他只能够命令自己麾下官兵再收拾一下一些兵器甲胄之后,就迅速整列队伍,然后向苏角所部主力靠拢。

毕竟若是五万匈奴人向他们一窝蜂的冲过来,许庭麾下的两千上下的残部部队,不见得能够抵挡多长时间,就得给匈奴人生吞活剥。

这么一个情况,可不是许庭所希望看到的。他虽然也希望立功,摆脱一些对于他自己而言的心理阴影,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许庭还是认为活下去才能够更好的做到这一点。

不得不说,许庭在这方面而言,确实是相当明智的。

他虽然也恨不得再次跟匈奴人厮杀在一起,然而既然毫无疑问的碰撞在一起的话,死的人将会是他的部队上下官兵,那么这个事情可真


状态提示:第509章 东北混战(18)--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