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503章 燕国与齐国
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齐国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占领了燕都,燕国大败几乎被灭[9],燕王哙和子之被杀。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西部领土。在燕**民的奋力抵抗和赵、韩、秦、楚等国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退兵,赵国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并以兵护送至燕国,是为燕昭王。

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拜郭隗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士人“争趋燕”。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苏秦、乐毅、邹衍、剧辛。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后期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昭王及后派苏秦出使齐国,首先说服齐宣王归还前人趁燕国内乱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后鼓动齐国攻打宋国,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并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怀王、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

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引起各国震动,各国频繁相会,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此役后,齐国疆土只剰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墨二都。

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北),向东到达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北面)。

燕国的疆域打到了历史上最大范围。在燕国全盛的时候,曾经攻取真番、朝鲜,让它们归属燕国,并为它们设置官吏,在边塞修筑防御城堡。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为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合。

齐国即墨守将田单知道燕国君臣相疑,利用这点,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担心被杀,便逃亡赵国。

骑劫平庸无能,并无军事才能,他代替乐毅为将,造成了燕**心动摇。田单则故意诱使骑劫犯错误,以激励齐军的士气。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一战大败燕军,骑劫为齐军所杀,燕军望风而逃,齐军很快就收复了失陷的70余城,趁势复国。

前272年,燕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燕惠王为燕相公孙操所杀,并立惠王子燕武成王为傀儡。招致了列国诸侯的声讨和攻伐。

在燕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代,为迎合秦国之意或乘赵国危难之机,不断挑起与赵国的争端。前265年,秦国乘赵国国君新旧交替,政局不稳之际,连取三城,燕与秦南北夹攻,齐国派相国田单率军救赵。西拒秦军之后,又率赵、齐联军对燕国进行报复,占领了燕地中阳。

前259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之际,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燕王喜时,在前251年、前245年分别派遣栗腹、剧辛攻赵,被赵国打败,赵军反击并包围燕都,燕国被迫割地求和。前236年,赵再次率军伐燕,攻取狸、阳城。结果燕国屡屡战败,使处于衰落进程的燕国更加衰弱不堪。秦国则以救燕为名,不断出兵攻占赵地。

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秦在燕故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第二年,又设上谷郡、广阳郡。前222年燕灭于秦。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在历史上,燕国建立之初,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华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时有山地民族侵扰,东有渤海海浸和黄河故道的滚动所造成的沼泽地带,道路不畅,平原中部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无险可守,南面是商人腹地,商人复国心盛,不可能帮助周人,北面是曾保护商王子,与周人抗衡的商旧臣。周人率军越过广袤的商地,远离王畿,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燕国初立,战事频繁,平定领地内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扰,均凭武力支持。从燕侯墓中随葬多件铜戈、戟、护面和车马器,以及中型墓中有兵器、车马器者墓室较大,等级较同类墓高的现象也可看出,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贵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军事统领。

燕国其重要的军事据点:令疵塞(今河北省迁安市西)、居庸塞(今河北省昌平县西北居庸关),主要防备东胡。武阳城(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处于燕长城的西北端,主要防备齐、赵两国。燕国的军队,有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

在燕国的历史当中,最初统领有六邦的


状态提示:第503章 燕国与齐国--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