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484章 东北混战(7)
很多方面的考虑,张嘉师计划在合适的时候,进一步修改这些郡兵部队的装备配套方案。

那就是除了少部分算得上精锐的郡兵部队之外,大部分郡兵部队将会主要列装纸甲。

当然,纸甲对于环境的影响也算很大。张嘉师到时候主要是倾向用回收的废旧纸张来作为这种纸甲的生产原料。

对于纸甲的相应描述,则是如下:

纸甲是以纸和布(绢、木棉)为材料制作而成的铠甲。主要用于中国南方步兵,因体轻,又为战船水兵多用。

纸甲以上半身和下半身(过膝)为主要防护部位,长度是考虑南方多沼泽、水田而设定的。

纸甲的表面以绢布或纸造成,为防御箭、鸟铳伤害,以3寸厚的纸和挂裹,用以增加防护力。

身穿纸甲使人有一种安全感,甚至可产生一种奇特的精神作用。纸甲对防御远程射兵器很有效,甚至能抵挡燧发枪。对刀剑的劈砍防御效果也不逊色于铁甲,只是耐用度不及铁甲。

纸甲的表面以娟布或纸造成,为防御箭、鸟铳伤害,以三厘米厚的纸和挂裹,用以增加防护力。

在这些描述下,纸甲在同样的厚度下,发挥出来的防御力比起铁甲要差一些,但是在重量方面,却是有着很大的优势。

一副铁甲以及防御力跟铁甲差不多的纸甲,对比的重量是纸甲明显要比起铁甲要轻巧不少。

所以在这么一段时间,张嘉师在军中的安排,则是以长城的戍守部队为基础,分批列装这些纸甲。

而这些纸甲在经过了类似于札甲的工艺制作技术之后,能够以一种甲片形状,被绳索固定起来。

这种纸甲的甲片,比较便于更换,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从整体而言,这种札甲的甲片串联方式,削弱了纸甲的整体防御效率。

因为后世的纸甲能够有相应的防御能力,更多是因为这种纸甲是一种鱼鳞甲体系。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张嘉师心中也很是郁闷,因为这种纸甲虽然是便于维护,甚至是连带制作成本都减轻不少。

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这种纸甲也就是对抗匈奴人的劣质箭头有相对较好的效果。

在青玉灵书当中,有不少中国古代铠甲的说明。

战国时期,甲胄主要以皮革制作,但也出现了铁甲胄,到西汉中期,铁甲胄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甲胄资料分析,秦代的铁质甲胄已经占据相当的比例,但仍以皮质为主,正好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甲胄质地由皮革到铁质的改变,主要缘于战国至汉代进攻性武器由青铜转变为更锋利的铁兵器,迫使作为防护兵器的甲胄随之逐步由皮质转变为铁质。反过来,甲胄质地的转变也恰恰印证了这个时期进攻性兵器由较钝的青铜兵器向锋利的铁兵器的转型历程。

由于甲胄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各国便很重视甲胄的制作,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官修的《周礼?考工记?函人》详细记述了制作皮甲的复杂程序、工艺以及甲胄的形制、尺寸、结构和各部位的比例,充分反映了齐国以至其他诸侯国对甲胄的高度重视。而在秦国,由于连年进行兼并战争,到秦昭王以始皇帝时更是将甲胄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地提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

(《周礼?巧工记?函人》的内容: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以其长为之围。凡甲,锻不挚则不坚,已敝则桡。凡察革之道,眡其钻空,欲其丰也;眡其里,欲其易也;眡其朕,欲其直也,櫜之欲其约也;举而眡之,欲其丰也;衣之,欲其无齘也。眡其钻空而惌,则革坚也;眡其里而易,则材更也;眡其朕而直,则制善也。櫜之而约,则周也;举之而丰;则明也;衣之无齘,则变也。)

《云门秦简》当中的秦律内容,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对当时违反国家法令人员的处罚标准,其中最常见的处罚种类称为“赀”,即违反法令者以缴纳规定数量的钱财或实物来抵赎自己的罪。而赀刑中最常见的则为“赀一甲”、“赀一盾”等处罚方式。

从字面意思看,似乎是违法者直接以缴纳甲胄或盾盾牌等实物来抵罪,但是通过分析秦国的历史背景、甲胄的制作工艺和质量要求以及考古资料发现的甲胄实物,便可得知并非如此。

但是以大秦帝国在统一之后收缴民间兵器的情况来看,这种处罚很有可能是用自己的劳动能力换取与甲胄以及相应惩罚的金钱。因为在秦律当中,一个刑徒的劳作同样有最低工资。

这换一句话来说,这些违反相应法令的人,就算是没有大量的金钱偿还这种支出,同样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劳作来进行偿付。

而秦代甲胄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决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使甲胄在制作工艺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从甲胄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原始社会末期以至秦代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皮甲胄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善,与汉代皮甲胄逐步减少的状况相比,秦代可以称为皮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铁甲胄这种新种类的甲胄也有所发展。所以,秦代是两种质地的甲胄并存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


状态提示:第484章 东北混战(7)--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