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461章 未雨绸缪(上)
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因此称之为汗血马。

汗血宝马其身体呈管状,胸部窄、背部长、肋骨架浅,趾骨区长而不显,后区略窄但强健有力,**部略长,肌肉发达,呈正常倾斜角度。耆甲高、长且肌肉发达;肩部长,弧度良好,肩内清洁;毛皮亮泽且皮薄。

作为受到诸多专家推崇的一种马匹,汗血马的速度以及耐力都非常不错。

在古代学著作中,汗血宝马能够“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般来说,马的极速是每天150公里左右,最多也不过200多公里。汗血宝马的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经测算,汗血宝马在平地上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

汗血宝马非常耐渴,即使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天也只需饮一次水,因此特别适合长途跋涉。在1998年一场赛程为3200公里、赛期60天的比赛中,54匹参赛汗血马都坚持到了终点。

由此可见,汗血马作为一种战马,无疑是确实足以让一支骑士部队发挥出无比惊人的作战能力。

而关于汗血马的传说,则是张嘉师从青玉灵书的相关记载当中所理解到的。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

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速度快、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

引进了“汗血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汉军与外军作战中,一支部队全部由汗血马上阵,敌方人数众多,刮目相看。久经训养的汗血马,认为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对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纤细、勃发,以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不战自退。

这也就是说,从传说当中就可以看到,汗血马只需要维持住相应的血统纯正性,对于这种坐骑在军事方面所能够发挥出来的影响,将会非常巨大。

但是,汗血马不适合作为重骑兵发展的基础,因为汗血马虽然有着很多优势,但是缺点也很明显。

因为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骑马作战,身批甲胄、手提兵器,总重相当大,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

这么一个情况,换句话来说,就是证明了汗血马根本无法胜任重骑兵坐骑,张嘉师也没有打算大规模发展重骑士部队,相反,若是能够引进足够的汗血马进行繁殖或者是杂交,在一段时间内,汗血马对于骑士部队的作战能力而言,明显利大于弊。

……

要是仅仅说汗血马还无法足以引起张嘉师的重视,那么张嘉师还有一种希望能够从西域得到的战略甚至是民生物资,那就是棉花。

棉花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可以说相当缓慢,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

“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这也就是说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但是在一些典籍或者是考古当中,说明了在汉朝时期,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

这么一个情况对于张嘉师而言,他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也派遣了自己家中的一些人员前往象郡寻找棉花这种植物。

按照他的想法,棉花是一种风传播或者是候鸟传播的作物,在这个时候的南方有一些地方出现些许的棉花,张嘉师认为也不算太过于奇怪。

但是么


状态提示:第461章 未雨绸缪(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