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439章 骑兵部队(中)
对比,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

张嘉师事实上也算是触摸到连弩的范畴,但是追求射程的张嘉师,只能够因为射程较短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那种“失败”的,但是确实是能够进行扣下扳机就能够进行一次射击的真正半自动连弩。

到底哪一种设计更好一些,张嘉师认为射程才是王道。

这种有效射程将近两百米的手弩,其射击方式比起单发手弩要简单,或者是说,在弩匣箭镞射击完毕之前,这种手弩的操作相当简单。

因为在第一次射击完毕之后,射手只需要将那种曲柄机括下压,让手弩的弩弦能够进行再次复位,在这个时候,弩手只需要进行瞄准射击就可以了。

而出于一些方面的考虑,张嘉师并没有为了追求相对更大一些的射程,而特意研制出这种手弩专用的短小弩鏃,而是继续沿用大秦帝国大部分弩兵都通用的制式弩鏃。

根据少规模生产出来短小弩鏃的测试数据,这种弩鏃在两百米之后,虽然还能够有相当杀伤,但是对于有一定防护能力的步兵部队而言,这种弩鏃的破甲能力相对较差,而在同等距离上,通用制式的弩鏃在很多时候的破甲能力更好一些。

因为短弩鏃的自身重量相对较轻,而那种长杆弩鏃的的重量更大,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重量也会影响着武器的杀伤效果。

就好比是一柄就算是精钢打造的日本刀,跟中**队的大刀对碰,因为重量以及设计因素,日本刀往往会更吃亏一下。

……

张嘉师为一部分中郎骑士列装的弓箭,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弓身两端的滑轮组。

弓箭的使用历史相当悠远,而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或是尖锐骨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

而箭镞的发展,在某个意义上比起弓这种发射器械更加快捷: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铁镞,仍系模铸成型,锋利程度不及铜镞;出土的东汉铁镞呈扁平的锐角三角形,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形制遂为后代长期使用的点钢镞所承袭。

古代箭镞的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时期,在南方的云梦泽和肃慎族聚居的东北地区,均产制矢之楛。直至明、清,华南制箭还用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而张嘉师在箭镞的性能选择上,并没有过于追求原材料带来的优势,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一个箭镞自身在历史发展当中延伸出来的设计,来增强或者是补充大量箭镞的射击性能。

这种设计就是北宋时期的风羽箭。

《宋史?兵志》记载:“庆历四年(1044),宋廷“赐鄜延路总管风羽子弩箭三十万”。可见风羽箭也是一种实战兵器。这种箭将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

这种风羽箭对于箭杆的开口设计相当严格,有一定的偏差的话,都会导致箭镞的作战效能下降很多。

而在张嘉师现在的箭镞生产计划当中,风羽箭主要使用在轻型手弩上,毕竟这些手弩的射速也让配套的箭镞消耗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性能比起优质箭镞要差一些的风羽箭,事实上刚好能够弥补这个缺陷。再说,使用大量箭镞作战的场合,也不在乎这么一点关乎箭镞所带来的性能差距了。

而张嘉师在这些骑士上面配置的箭镞,很多就是这种风羽箭。

……

而相比起远程配备而言,张嘉师对于自己麾下的亲卫骑士部队,所选择的武器配套,并不是那种制式的中柄偃月刀,同样也不是成本高得吓死人,同时也不利于在骑士进行近战的苗刀,而是弯刀。

在经历过多次战争以及历史的发展,很多人都发现了一点,那就是造型符合流体力学的弯刀更适合于劈砍。

而世界冷兵器史上,比较著名的弯刀主要有以锋利闻名的大马士革弯刀,以用途功能较广的廓尔喀弯刀,以及被认为最适合骑士作战的蒙古弯刀。

三种弯刀各有千秋:

廓尔喀刀是一柄中等长度的弯刀,在日常和战斗中每个廓尔喀士兵都佩带在身。在他们手中,它是一柄令人敬畏的剃刀般锋利的武器,也是一个切割工具。事实上,人刀已经合二为一,俨然是他们手臂的延伸。

当来复枪不能发射,或者子弹打光时候,廓尔喀人就会把拔出廓尔喀刀,以无以复加的勇气狂风暴雨般与敌人作殊死斗争,


状态提示:第439章 骑兵部队(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