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明末穿越众>第69章木炭与煤炭

自元老院确定好铁矿开采后,便立即发动移民前往元老院定下的铁矿村区域,此时的铁矿村周边还是一片荒芜。元老院各部门准备了五六天后,时间步入11月中旬。

向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移民开垦也是如此。先前开垦其余移民村落时,后勤部门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人手和物资的调控井然有序,第一批移民前往铁矿村时,开垦需要用到的工具和物资都已运至此处。

铁矿村沿两条水路交汇处而建,交叉点冲击出来的平地面积稍微大些,苗栗地区11月份的降雨量为全年最低,秋冬交接之季,气候温和少雨,但空气中并不显得干燥。

铁矿村第一期开垦共运来一百五十余的移民,除了移民外,另外武装部还带着仔细挑选来的400余土著青壮用于前期的开垦,最主要的是用于采矿。

移民们都是精心挑选赴新港日久的老移民了,很多都已接触过现代工具,虽说复杂的机械不会使用,但油锯这种简单的工具经过简单培训后便已能轻松上手,在油锯的嘶吼下,人类开始征服这片原始地区,一棵又一棵的树木倒下,大树旁的小树苗和草本植物也被轻松铲起,11月的草木已近枯黄,被聚到一起焚烧殆尽,浓烟下的移民们清理出大片空地,石碾子在清理出来的空地上反复滚动,地面逐渐凝实。

移民们开始在压实的土地上开始建造临时居住点,虽说活动板房的储备已不多,但后勤部早有准备。

在现代工具下,造船厂的木工师傅们早已准备好大量的复合木板并运到铁矿村,此时并不是台风季,前期的几百人便可先安置在帐篷与简易木板房中,之后乘着11月至4月清明前后播种的空档期内,便可在此地建窑烧制砖瓦用以建筑,同时组织人手开垦耕地。

第一期的简易房造好后,铁矿村继续向南扩大生存空间,以备后续更多人员和物资的入场,而北势窝小山头脚下也同样建起了不少简易房屋,用于土著和武装部驻扎人员的居住。

紧接着便是铁矿的开采。

元老院限于条件不足,采用人工露天开采的方式,以山坡露天或凹陷露天,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下剥离岩石和采出有用的矿石,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相比有很多优点,如建设速度快,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劳动条件好,工作安全,矿石回收率高等等,但这是建立在现代大规模机械进场作业的前提下,而北势铁矿目前应用的机械并不多,多数是都是便于拆解运输的小型辅助机械。

露天采场基建工程主要是开掘入车沟、出车沟和开段沟,铺设运输线路,建设排土场,剥离岩石以及修建供排水、供电设施等。

出入沟是建立地面通往工作水平以及各工作水平之间的倾斜运输道路。开段沟是在每个水平上为开辟开采工作线而掘进的水平沟道,也就是开辟阶段的最初工作线。

铺设运输线路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方面元老院果断批准能源部的报告,于是后勤部拿出部分储备钢材用于北势铁矿轨道的铺设,矿区土著们多负责路面的平整,而轨道的铺设暂时只能由建设部派专业人员指导,其余移民和穿越者配合施工,好在初期刚开采阶段,轨道路程不远,而矿车用的动力源则是目前“宁海号”(载重5000吨小油轮)上储备的油料,目前电能非常宝贵,以电力为基础搭建矿车运输系统明显不现实,矿山地区的电能目前全部依赖新港城运来的小型柴油发动机和部分大号的储电池,仅够用于照明。

半个月左右后,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完成,并初步开采铁矿石。

铁矿层从上到下共有三层:

第一层位于上部土层之中,铁矿成不规则结核状或同心状散布,本层无开采价值。

第二层位于上部土层和下部黏土以及卵石层之间,矿层长度不定,厚度不超过半米。

第三层位于下部卵石层中,褐铁矿胶结充填在卵石间,形成砾岩铁矿石。

矿山投产并顺利产出第一批矿石后,工业部迅速派人带上耐火砖以及各类高炉建造材料前往北势,建造第一批高炉用以炼制生铁。

一般高炉生产时,从炉顶不断地装入铁矿石、焦炭、溶剂,从高炉下部的风口吹进热风,喷入油、煤或天然气等燃料。装入高炉中的铁矿石,主要是铁和氧的化合物。在高温下,焦炭中和喷吹物中的碳及碳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将铁矿石中的氧夺取出来,得到铁,这个过程叫做还原反应。

铁矿石通过还原反应炼出生铁,铁水从出铁口放出。铁矿石中的脉石、焦炭及喷吹物中的灰粉与加入炉内的熔剂结合生成炉渣,从出铁口和出渣口分别排出。煤气可从炉顶导出收集,经除尘后,作为工业用煤气。

但目前元老院并无焦炭,只能用木炭代替,这样也就无法收集煤气了。

和煤炭经过焦化反应生产的焦炭相比,木炭热值较低且杂质太多,加上木炭较脆,无法承担焦炭在高炉中的骨架作用,最终炼铁效果和焦炭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得到的钢铁无法有效去除杂质,20世纪时华夏便曾盛行此法炼铁,得到许多质量较差的产品。

而目前元老院能大量获得的碱性熔剂便是石灰石,能有效去除脉石。

21世纪还在盛行木炭炼铁的只有巴西,也是因巴西本身不产焦炭,多依赖进口,而当地人培育出了高产桉树,用来烧制的木炭品质和强度比普通木炭


状态提示:第69章木炭与煤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