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第320章 远东局势

知道日本人嘴脸的张汉卿可不会这么轻易让故事重演,他振振有词地说:“干涉远东不是对华战争,东北自治政|府绝不同意所谓中东路军管!奉军已经成立了各省保安司令部,黑省还特别成立了‘中东路护路司令部’,各种军需品的运输根本不是问题。而且有限的干涉军再有进行中东路例行的保护任务,会削弱部队的实力。”

“关于中东路运输军用物资之事,则按民用运输条例来做。当然,东北政|府为了支持联军对西伯利亚用兵,费用减半。联军可以派少量士兵押车,但不得携带武器,中国军警亦会随车监押,以防有失。”涉及到主权问题,还是不要太随便的好。

当初剿匪时用你的铁路,你推三阻四要“押送”卫队旅,现在我有样学样,也帮你“押送”军需品,算是一报还一报,这个绝不含糊。

人家都已经信誓旦旦保证没问题了,你还想怎么地?星野有心但无力,总不能直勾勾地说我就是想占有中东铁路吧?这样一来,咱们的少帅被日本人忌恨是必然的。

管它呢,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嘛。这不,得罪了日本人,却无形中帮了苏俄一把。

十月革命后,为了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有喘息的机会,俄国与德国签定了《布列斯特和约》,以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和赔偿60亿马克的耻辱条件,成功地退出了一战。作为协约国的一员,苏俄的单独媾和引起了英、法的严重不满,并且因为对苏维埃的敌视和消弱俄国的历史责任,美、英、捷、日等国要组成干涉军并武装白俄军已经对苏俄工农赤卫队展开攻击。

与此同时,由美、日、加等国组成的远东干涉军也开始组建,苏俄政权有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任务。特别有情报表明,远东干涉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庙街、伯力的登陆,为捷克军团与在西伯利亚、乌拉尔的俄国白军打通铁路交通、打开出海口,获得协约国直接的物质支援。

本来苏俄共c党中|央委员会定下的军事政策是先欧洲部分,在亚洲只是派出游击队零星地予以抵抗,估计也是打得以空间换时间的主意。可如果干涉军占有中东铁路,就可以方便地把军队调到西伯利亚腹部,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他们可以方便地威胁沿线的任何一个苏俄地方政权。

和日本人打交道时间久了,俄国人太知道日本人对远东的觑觎之心了。那个“北上”计划,成为日本的未定国策之一,谁又不会知道呢?日本人在日俄战争期间占据了库页岛的南部,现在又磨刀霍霍盯着远东这么肥嫩的土地。苏共中|央已经预感到了未来的对日战争将是一场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因为不把这头狼打疼了,它是不会轻易改变北进的想法的。

这个时候,一向孱弱的中国人难得地强硬,硬是阻挡了干涉军企图利用中东路快速逼近苏俄亚洲腹心的企图。如果光是登陆海参崴、伯力等城市,然后一步一步往苏俄欧洲部分打,一年也不会有好结果。因为他们的进攻,需要借助漫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只要若干支游击队在两翼一骚扰,没有后勤安全的干涉军(主要是日军)是不敢贸然大举进犯的,只能蚕食。

有这么长的时间,苏俄执政|党自信可以缓过劲来。

于是他们对张汉卿的好感大增,奉系作为一个重要政权团体也进入苏俄人的视野,尽管它所在的中府目前抱着敌视苏俄的态度。

此时,作为中府难得有派兵出国露脸的机会,故派了一支仪仗队式的部队出国,军容整齐得让人奇怪。

由陆军第九师先遣部队官兵661人,在团长宋焕章带领下,7月18日从北京出发;24日,营长苏炳文带官兵667人搭乘海军军舰开往海参崴。至日,先后共有6批2000多名官兵,乘火车经哈尔滨赴海参崴,参加对苏俄干涉。海军则由林建章海军代将率领海容号巡洋舰及其附属部队组成,也开往海参葳。林建章海军代将(相当准将),节制全局。

这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国家主体的北京段祺瑞政权对俄的态度是不承认及反对,而作为地方政|府单位的奉系却抱以同情的态度。之所以出去的军队是北洋陆军第九师而不是就近的奉军部队,与张作霖他们的抵触是离不开的。

其实以张作霖的心思,他是也想火中取栗、干苏俄人一票的,但是被张汉卿力阻。

因为正是这个长子,在早先就预料到俄国政|府的大变,这才有了投机取巧借道胜银行款项的事。两大笔整整价值七百万卢布的军火和设备,就这样进入张作霖的麾下。说来也怪,事件的发展,正是张汉卿所“预测”的。在二月革命暴发后,因为对政治局势不安,道胜银行不是没有催过张汉卿提前还这笔款,甚至连减息的方案都提出了,都被他以“时间未到”婉拒。

这样捱到十一月,该还本息的时候,却发觉即使贬值到了三十分之一的到期本金额,也不知向谁去还。道胜银行已经自己先乱了,哪里还顾得上这笔贷款?这样,在对外交关系上本不擅长的张作霖不得不称赞他的眼光。就是张作相、孙烈臣等人,对此也是很佩服的。

所以当张汉卿力排众议,要求与苏俄政权打好基础、至少在目前不要干落井下石的事时,大家都勉强同意的。因为他又言辞凿凿地告诉大家:苏俄最终会胜利。

张汉卿知道原因在哪,他可不想小小年纪就被人


状态提示:第320章 远东局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