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顺明>第三百一十五章 千刀万剐 流贼招抚
里面回荡,但想要仔细听到底说什么,却听不清楚,这样的情景,配合周围的阴气森森,更显得不对劲。

实际上,现在整个队伍是跟着左良玉地马匹一起向前移动,左良玉马匹也是走的极慢,走出去差不多三里,左良玉也是停住了坐骑,脸颊上的肉可见的抽动几下,咳嗽了几声,开口大声的说道:

“那李闯还在南阳府,我部兵马理应以此为重,切不可意气用事,耽误了朝廷的大事!”

这番话说的义正辞严,边上的几名亲信部将连声地符合“大帅以国事为重,真是宽宏大度”“这李闯才是我军地大仇敌,先灭了闯贼,再说山东”“大帅英明……”

听了这番话,左良玉的脸色总归是好看了些,朗声地说道:

“全军听令,回师开封!!”

下属都是轰然的答应,全军立刻是转向,这速度可比方才向前的时候要快了很多。

他们走的不远,如果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到赵皮寨渡口,还能看见一块硕大的木牌,上面写着几个已经是变成紫黑色的大字“纵兵为害,qín_shòu不如者戒”。

崇祯十四年五月。王绍禹、郑崇俭两人在京师因为失陷亲藩的罪责被斩首弃市,其中王绍禹的确是责任所在,当日间手下士兵反叛鼓噪,导致洛阳城门被打开,让闯营地兵马乘势突入,倒是福王失陷。

而这郑崇俭则完全是冤枉,自郑崇俭统领陕西三边兵马以来,对张献忠和李自成的部队胜多败少。只不过在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之后,和督师杨嗣昌的意见相左,这郑崇俭也是明白人,知道和杨嗣昌若是不对付,在朝中凶险无比,索性是辞官回乡。

虽想到辞官是辞官,可杨嗣昌却没有放过他,上奏说郑崇俭对崇祯皇帝的决定心存怨望。有不敬之词。

崇祯皇帝对督师杨嗣昌向来是言听计从,又是刚愎自用的性格,听到对方这样的上奏,立刻是大发雷霆,把这郑崇俭下狱。

到杨嗣昌因为失陷亲藩自杀。崇祯皇帝心中大怒,却想起来这郑崇俭当日间就对朝廷心存怨望,而且玛瑙山那一战虽然是大胜,却没有把张献忠斩草除根。导致又有事后夜入襄阳,襄王失陷。

归根到底,崇祯皇帝就是想把这罪责归结到郑崇俭身上,杀他泄愤……

这一次河南巡抚、总兵等文武官员,以及山东巡抚、总兵联名的上奏,说是洛阳陷落,福王被杀并不是河南文武的责任,而是在湖广、四川追剿张献忠、罗汝才部兵马地督师杨嗣昌所率领五省兵马的责任。

如果五省兵马围堵得力。李自成怎么会从四川穿越湖广来到河南,到今日这不能控制的规模,而且闯贼入河南,河南的大部分兵马却都在湖广和四川剿贼,兵力空虚被人趁虚而入,才酿成如此大祸。

而河南巡抚李仙风、总兵陈永福以九千之众,在闯军几万精锐围攻之下,坚持到援军到来。并且大败援军。这可是莫大的功劳。

尽管外面的官场士林传扬的是崇祯皇帝圣明无比,明辨是非。不怪罪有功之臣。可京师某些和内廷关系近的人传言,当日来自河南地这封奏折放到崇祯皇帝的案头,尽管崇祯皇帝当时心情不错。

可看了这奏折之后却勃然大怒,把书案上的东西都是扫落在了地上,不过却有内廷随侍的太监开口说道:

“若单是这河南省的文武官员上奏,还可以认为是脱罪之辞,可这山东巡抚和总兵一同上奏,他们只是救援地客军,和河南没什么利害的关系,想必是公允之言。”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怒气就弱了三分,心想果真是如此,河南兵力空虚,不是被抽调在北直隶防守鞑子,就是在湖广四川追剿闯贼和张献忠。

然后第二天朝堂之中,内阁学士和某位尚书出来侃侃而谈,说是开封城情势如此危急,而河南巡抚和总兵却以寡敌众,逼退强敌,把闯贼打到豫南之地,等于是盘活了整个中原的局面。

如此危急地局势,还能得到如此良好的后果,真是有功当赏,但洛阳城失陷亲藩福王,作为河南守土之臣,无论如何也是有罪,所以功过相抵,就下旨勉励几句是了。

崇祯皇帝一边是刚愎自用,一边又是对文臣的话语言听计从,这是很古怪的矛盾,或许是天启皇帝对于魏忠贤的信用,在他这里有了反作用,但这朝堂之中的势力,勋贵武将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殆尽,能说话的都是文臣和宦官。

在这朝中,崇祯皇帝不愿意听宦官的,那也只能是听文臣地意见了,不过这两伙人都是收到了重礼。

山东巡抚颜继祖就在中枢,担任过枢机最重要的职务-吏部都给事中,对朝中的这些勾当颇为的清楚,河南上下凑出一大笔银子来,经他指点,该给某某人送,该在什么时候送给某人,果然是有奇效。

崇祯皇帝一直还以为自己是明辨是非,臣下必然是感激涕零。

实际上这次的上奏,天下间许多人都感觉到了一丝的不对劲,自从崇祯登基以来,不管这位皇帝如何的刚愎冒失,但在台上却是君权独裁,独断专行。

他听信谗言也好。脑子糊涂也好,下面的大臣赏罚都是由他心意而定,尽管对手握兵权地武将要心存顾忌,但面子上都是恭谨异常,可这一次,地方上地督抚武将联名上书,为自己抗辩,朝廷仅仅是不轻不重地申斥了几句。居然没有责罚,这风向或许有些变化了。

这件事情或许是十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五章 千刀万剐 流贼招抚--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