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仙侠修真>北国行记>第11章
屡立战功出将入相,威名赫赫,于是有更多的人远来祁连山求道。

冉风存沿习宗典的做法,不改寺名,不立科仪,弟子们不着道袍,饮酒食肉,不用拜师也不用行礼,想来就来,想去就去,甚至有人在寺外娶妻纳妾,更有一些剑法枪术高手,就在寺中建门立派,称师收徒。

东魏权臣高欢的儿子高洋听说有这样一个所在,背着父亲高欢,隐姓埋名来到阿波大寺,投在冉风存门下学内丹。冉风存一见高洋就觉得他杀气逼人,自忖终究磨不掉他的杀戮本性,所以随意传了他几道功法应付了事。哪知高洋天赋异禀,凭着最普通的几句口诀将清宁生练至第九重,临下山前去向师父冉风存告别,冉风存测算他日后必大开杀戒,恐怕连累阿波大寺,训戒他终生不准提自己的名字。高洋下山不久就被父亲任命为行军元帅,领兵攻打突厥,他屡屡赤膊上阵单挑敌将,战无不胜,威震敌胆,高欢非常惊奇,问儿子在哪里习得如此好武艺,高洋不敢提阿波大寺,想到寺后雪山名叫朝阳峰,于是就编造出朝阳宫这个名字,也从此朝阳宫的故事开始在中原流传。高欢死后,高洋自立为帝建立北齐,朝阳宫的名头更晌了。

七十岁生日那天,冉风存指定其最后的弟子魏同继自己为掌教,然后飘然出寺,不知所终。魏同原懒散没有意志,文章不成,年纪老大跑来祁连山学道,先跟冉风存学丹,受不得打坐吐纳之苦,转投冉风存师弟吕大恒学符箓,画了一年,被逐了出来,只得再换个师父,一年后又成了弃徒,十年之内,冉风存的师兄弟被他拜了个遍,还是一无所成,最后竟要拜自己的师弟学剑术,冉风存无奈,只得让他重归门墙,做了排名最后的弟子。

魏同听到师父指定自己作掌教,当场晕了过去,醒来后已经找不到师父,只得硬着头皮披上掌教道袍,他自知难以服众,作掌教不足一月,就把寺中大小事物分派给师叔师兄们,自己跑回中原,整日游山玩水,喝酒赌博,准备老死内地,再也不回寺里了。他游历到代州,在一个叫周塞的地方感染了风寒,高烧不退,躺在旅店中,三日水米不进,眼看就要撒手归去。周塞是边镇,北面不远就是突厥人,当地周姓族人为防突厥侵扰,依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城防。周塞少主周君内粗通医术,查夜时发现了魏同,见他尚有一丝气息,就给他用了几天汤药,哪知魏同竟然奇迹般活了回来。

魏同烧得迷迷糊糊之际,恍惚中看见床前的周君内头顶上有佛光,一心认定他是仙人转世,非要拉着他上祁连山学道。周君内英俊勇武,族人敬仰,又是家中长子,是周家庞大产业的继承人,再说他早已成婚,夫妻和美,哪里会想去深山当道士。魏同死乞白赖住在周塞,天天缠着周君内,鼓吹天波大寺的种种好处,周君内一时糊涂,答应去阿波大寺看一眼,其实是可怜这老头一年的辛勤口水,想把他送回寺里,省得天天在眼前聒噪。哪知周君内一进阿波大寺,冉风存的弟子们个个看他顺眼,纷纷把自己的绝学倾囊相授,周君内本有慧根,猛地见到如此精深道法,喜之不胜,在寺中一住三年,等他修完《秘藏》八经,道根已深,父亲和妻子再来拉他下山,已是陌然路人了。魏同急不可待地把掌教位子让给周君内,自己跟着弟子们每天喝酒下棋,乐之无极,寿一百而终。

周君内确实是不世出的天才,无论是道门的经论符箓还是内外丹法,俱精研深透集于大成,他把修行之人携来的经史子集、佛杂著述一一归类,再建集注,融于道法;更有甚者,他竟将弟子门人私相授受的武功技法分门别类,融会贯通,创立了整套的朝阳宫武学。自周君内始,朝阳宫道家与中土道法散枝分流,自成一派。

此时祁连山中最后的僧人也已圆寂,阿波大寺里都是朝阳宫的门人,朝阳宫在各地已经有了非常响的名头,门人出山,功勋显于世,不仅中土豪门大族纷纷托人把子弟送来寺中,更有西域王族弃家来此修行,一时之间阿波大寺兴盛无比。

显赫声名之下,周君内心中却异常忧虑。寺中各色人等,皆为名利而来,习武练气的人多,治经修典的少,放浪形骸的多,潜心向道的少,世家子弟习得丹气武技,即刻下山去建功立业,更有同门之间战阵相搏一决生死,长此以往,道将不道,法将无法,道统湮灭,为期不远,须改弦更张,去俗存道,重回老君清静之法,才能让浩然之气永续流传。

周君内思虑长远,但朝阳宫习俗养成已非一日,师父师伯们犹在纵酒嬉戏,欲改张须得潜移默化。周君内名义上是魏同的弟子,实际上魏同没授他一技一法,魏同的师兄弟们把自己的绝学都传给了周君内,他们才是周君内真正的师父。周君内对师伯师叔们执弟子礼,态度甚是恭敬,对他们的弟子也很客气,从不摆掌教的架子。

当魏同等人先后逝去,细心的人就发现掌教有不少变化,周君内原来常居于法堂,平时多着灰色大袍,渐渐地他前往大殿领经的时候多了,穿法衣的时候多了,头巾式样更是多变,端居时戴浩然巾,练功时戴紫阳巾,登坛时戴冲和巾,手执拂尘大袖飘飘,仙风道骨望之神然,于是就有弟子效仿起来。

周君内自做了掌教,一直以师兄弟们的弟子为弟子,道法技艺倾囊相授,绝不藏私,四十岁那年他开始招收徒弟,十年


状态提示:第11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