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网络游戏>我要做皇帝>第一千五百二十三节 刘荣之死(2)
,有什么看法?”

要处置刘荣,光靠国法是不行的。

还得有家法背书,先开除他的先帝长子身份。

江都王刘阏、淮阳王刘余、蒙王刘非、鲁王刘端等兄弟以及代王刘登、济北王刘勃等宗室诸侯王纷纷出列,异口同声的拜道:“臣等以为,淮南王荣,目无天子,忤逆先帝,行巫蛊之事,用厌胜之法,私刻印玺,出入拟天子,私作龙袍,用黄屋左纛,罪大恶极,不可饶恕,臣等昧死以为,淮南王不当奉先帝宗庙!”

外戚大臣以及宗室诸侯们也集体拜道:“臣等附议,淮南王罪在不赦,不当奉先帝宗庙!”

刘荣听到这里,几乎昏死了过去。

不当奉先帝宗庙?就是不承认他是先帝之子了。

无边的恐惧,立刻袭上刘荣心头。

失去了先帝长子的身份,他就失去了一切。

现在,他终于醒悟了过来,他曾经诅咒和怨恨的那个男人,才是一直在无形之中庇护他、保护他的人。

但这个醒悟来的太迟了。

坐在御座上的刘彻面带沉重的道:“朕获先帝遗命以保宗庙,七年以来,夙兴夜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朕之不德,羞先帝遗德也……”

“今淮南王乱法坏政,此朕德薄,不能感化之故……”

“且夫淮南王,朕之同产长兄,先帝长子也,朕实不忍致法于王!”刘彻挥手道:“其与卿等再议之……”

这也是游戏规则之一。

坏蛋大臣们来扮演,而皇帝则只能扮演一个仁慈宽厚的家长。

刘荣听到这里,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刘德确实不敢杀他。

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开心,就听到廷尉赵禹拜道:“臣廷尉禹昧死奏皇帝陛下:陛下以为淮南王先帝长子,陛下同产长兄,不忍致法于王……然,臣以为不然,陛下乃天下主,百姓民父母也,今法淮南王当作法族,倘陛下以为淮南王陛下同产兄,先帝长子而不忍致法于王,岂非坏先帝法,故臣昧死谏曰:陛下当以天下为重,致法于王,此法如是足也!”

紧随赵禹之后,是一大片的列侯贵族。

这也是今日法家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以赵禹等司法官和刑名官为首的执法者们,在吸纳了黄老派的法学思想后,渐渐向着保守派演化。

在他们眼里,所谓壹刑者,法也,七尺之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刑。

而捍卫法律的尊严和神圣性,就是他们的职责。

所以,淮南王刘荣在他们眼里,必须被严正法典。

不然,就是对法律和他们的信仰的亵渎。

这会让他们恶心无比,比死还难受。

但,刘彻却不能苟同他们。

因为,刘彻很清楚,这一个法家派系的主张和论点,至少在现在来说,是不现实的。

中国社会,至少在现在,还是人治社会。

未来至少两百年,也会是如此。

既然是人治,那就要讲温情,讲人情。

出于维护统治稳定的需要,刘彻不能直接处死刘荣。

但刘荣却被这一批气势汹汹,对他喊打喊杀的法家大臣们,吓得shī_jìn了。

他恐惧无比的看向了他曾经痛恨的那个男人,他的弟弟。

“卿等勿复言……”刘彻对着赵禹道:“朕非圣人,不能大义灭亲,还望卿等原谅朕的这一点私心……”

这一句话,让刘荣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刘彻看着他,在心里摇摇头。

到现在,刘荣才知道悔恨和害怕,早干什么去了?

刘彻是不会去当那个傻兮兮的农夫的。

更重要的是,刘彻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假如刘荣不死,那么汉律就将成为一纸空文。

至少,对于刘彻的那些弟弟们来说,将成为一纸空文。

从此以后,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就会毫无顾忌。

想想也能明白:连刘荣犯下如此多的罪,都可以免死,那他们自然不需要顾忌了。

当然了,刘彻也知道,他不能直接处死,甚至不能公开的对刘荣过于苛责。

这看起来很矛盾,似乎连逻辑都有些乱。

但其实,这一点都不矛盾,逻辑也很连贯。

在中国多数情况下,杀人的,其实不是刑罚,而是人心。

像岳飞,死于莫须有,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无论是谁,都无法将他从中国人民内心之中抹去。

他始终是,也永远是民族英雄。

至于秦桧赵高,他们活着,但却早已经死去。

对于刘荣怎么处置,刘彻早有定计了。

他要将刘荣做成一个典型,一个所有刘氏诸侯王一看就瑟瑟发抖,不敢再触犯法律的典型!

那什么样的处置,才能让诸侯王们害怕呢?

杀头吗?

未必,刘彻登基以来,宰掉的诸侯王,都快可以组成一个加强班了。

但违法乱纪,目无国法甚至强取豪夺,横征暴敛者依然数之不尽。

譬如那现在的衡山王刘赐、那已经死了的燕王刘定国,还有刘彻的两个亲爱的弟弟淮阳王刘余和现在虽然还没有显露本性,但迟早将成为一代大种马的刘胜。

对于这些人来说,法律和制度,在他们眼里,如同无物。

他们甚至聪明的知道,哪怕自己犯法,但只要不过分,皇帝就不可能惩罚他们。

这些渣渣,刘彻已经失去了耐心了。

也不想再费尽心机,绞尽脑汁


状态提示:第一千五百二十三节 刘荣之死(2)--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