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自己的思想灌输下去,凌霄把孙化元等几个骨干带回了紫禁城,口说手比,又是画图又是临模,直弄了一整天,几个人才似懂非懂的点头下去了。
为了能尽早研制出自己想要的子弹,凌霄还在紫禁城外特意划了座宅子给他们,配备了相当多的安保和服务人员,目的就是要他们安心搞研究,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找自己交流。
七月,杨鹤的招抚计划终于让西北暂时安定了下来,因为他虽然没什么才能,也不懂军事,但他却有一个特长,很有诚意。
他很有诚意的寻找叛军,很有诚意的进行谈判,很有诚意的提出了许多优惠条件,具体来说就是一点,有饭吃,管饱!
造反无非也是为了混口饭去,真正把造反当事业来干的只有那么极小的一撮人,绝大多数老百姓只要能活的下去,都不大愿意去从事这种高风险的行业。
所以一听说杨总督管饭,大家就都放下了锄头,又投回到了政府的怀抱。
杨鹤上书:“托陛下洪福,陕西境内流民归于教化,一心向善,除神一魁外,其余各部,如飞天虎、混大王、王和尚之类的,都已归顺朝廷……!”
凌霄看了只是笑笑,他知道杨鹤的斤两,还不至于把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只是在奏折的末尾,他举荐了一个人——洪承畴。
说是当时农民军正围攻一座县城,洪承畴带着一干家丁、仆从、伙夫就将农民军给打退了,不仅解了县城的围,还斩杀农民军近五百人。
这个洪承畴名声可不小,书生起家,后改行从军,在征讨农民军的战斗中率战率胜,立下了不少功劳,官至蓟辽总督;后清军围攻辽东,洪承畴带着明朝最后的家当,十三万人马迎战。
后来的结局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松锦被围,明军苦战三月,被清军大破,尸横遍野、积水断流,洪承畴却投降了满清,反过来跟着打明朝。
虽然这个人确实有点本事,至少打农民军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汉奸叛徒之类的,凌霄向来都是恨之入骨,如今既然露了头,岂有放过的道理。
当即下旨:“即刻将洪承畴绑缚进京领罪!”
……。
此旨一出,朝堂之上立既引起了轩然大波,满朝文武纷纷上书抗议,称这是大明有史以来最大的怨案。
凌霄对这些叫嚣向来是不放在心上的,直接打包丢进了档案室,可是最后,连杨嗣昌和孙承宗也卷了进来,这就不得不让凌霄重视了。
杨嗣昌因为凌霄的破格提拔,加上他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改革,对凌霄的看法已经是惊若天人了,从来对他的话都是言听计从的。
但是这次,他却对凌霄的话提出了反对意见,并且只用了一句话就让凌霄改变了主意。
杨嗣昌:“陛下要问洪承畴之罪,想来必有深意,微臣虽不知何故,但仍唯陛下马首是瞻;不过此时却并非处理洪的最佳时机,因其立有剿匪战功,如立既拿下问罪,曹文诏、孙传庭等人该作何想?”
这恰好击中了凌霄的软肋,曹文诏、孙传庭跟袁崇焕一样,是他的仰仗,他对他们的军事才能是非常有信心的,否则也不会委任为五大军区首长之职。
可如果因为处理一个洪承畴,而令这些人错误的以为剿匪无功,反而有过,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凌霄思虑再三,终于认定这个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不是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改变历史也不是一蹙而就的,目前也只能先忍下这口恶气,以后再找机会算帐,于是一道恩赦的旨意又下达了。
可怜的洪承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被人五花大绑给拉来了京城,可刚到城门口,还没来得及参观下京城的风土人情,旨意又来了,着立既返回陕西,官升一级,仍领剿匪事谊。
……。
洪承畴的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了,其时西北局势渐趋稳定;皇太极因为刚刚抢了一把大的(去年十月),估计也会消停一段时间;东南沿海虽还有小股倭寇时常来骚扰,但毕竟酿不成大气候;而朝廷的大臣们,也因为第一次与皇帝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而欢欣鼓舞。
正所谓是国内国外,一派祥和;朝廷上下,一团和气,局面看起来已经好的不能再好了。
但凌霄很清楚,这只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大明王朝经历了二百多年,很多憋端已经深入骨髓,不是自己三言两语或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不过这短暂的宁静,倒是给了凌霄一个放松的机会,他刚好可以趁此机会出去溜达溜达,顺便看一看自己改革的成果。
古时皇帝了解民间的事情,大多都是通过各级官员的奏折,可是如今大明的官场已经糜烂如厮,想从这些人口中了解到真实情况,估计也只是自欺欺人。
所以凌霄决定采取的办法是——微服私访。
这个想法一抛出来,朝中几个重臣自然是抵死不从的,说什么现在外面不太平,到处都有土匪山贼,皇上乃九五至尊,为了大明江山的社稷着想,万不可轻涉险地等等。
但凌霄自然有他的办法,管着不让杀人也就算了,难首连人身自由也要被管着不成?
崇祯三年九月初五,历史上非常不起眼的一个日子,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因为皇帝称病,百官免朝,所有朝中事务俱由内阁代为处理。
当时凌霄已经将内阁首辅换成了韩爌,韩爌这人能力虽然一般,但忠心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