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三国武将战秦末>李进第一?

吴范查询完资料以后也是大为吃惊,这李进竟然击败过吕布,而且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或者也不能说是普通,最起码是一个有一定地位和势力的农民,最关键的一点,武艺高强。ξξ

当时曹操和吕布在濮阳大战,数月有余,遇上了蝗虫灾害,军粮便成了最大的问题,无果,只能各自撤退。

这时候,曹操在兖州的根据地只剩下三座城,兵困马乏,情况十分不乐观。而这面的吕布此时,袁绍给曹操抛来橄榄枝,建议曹操把一家老小送到我的还是步步紧逼,直奔大本营邺城来,曹操可谓到了最艰难的时刻。

这个是后袁绍却是出来趁火打劫,愿意为曹操粮草,但是条件却是也是十分苛刻,曹操百般思索之下,无奈几乎就要将一家老小送往邺城了,幸亏程昱出来阻拦,曹操才决定继续坚守。

就在曹操就要坚持不住地时候,一个让曹操惊喜的消息传来,吕布在乘氏被击败了,击败吕布的人名叫李进。

李进被记载的几乎没有,在史书上就一句话,但是李进确实实实在在的仅仅率领两千人就击败了吕布,而且注意,这里是单挑吕布。

吴范查询完毕之后,也是大敢意外,三国时期竟然还有这样的牛人,可以啊,而且这李进最擅长使的还是长戟,想想要是李进拿着方天画戟,骑着赤兔马的画面倒也是不错,最主要的一点是,这李进是自己召唤出来的,忠心肯定是比吕布这三姓家奴要强。

不错,着实不错,这李进是意外之喜,这李典就是中规中矩了,李典虽然算不上五星的顶级武将,但也算得上是一名良将。

大多数人知道李典无非就是两处,一个是被罗老师虚构出来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还有就是逍遥津一战。

但是,非常奇怪,正史里没有记载李典的生卒年月,也没有记载死因,正史只记载“年三十六,薨。”李典在众多史学家的印象中大多是公私分明、义忘私隙、数次正确运用孙子兵法的李典。

不过,可惜,英年,36岁,死,死因不明

李典当年也是当地家族的豪绅,但是李典最让曹操重视的原因还是李典的当机立断,当年曹操官渡胜利,战胜袁绍之后,继续北上,攻打袁谭袁尚兄弟俩的黎阳,让李典和程昱在后方督运粮草、供应军需,沿黄河北上,水路运输。

袁尚知道曹操北上,也是大为惊慌,但是袁尚还是想要拼死一搏,便在黄河设卡,企图阻断曹操运粮路线。曹操自然是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提前下达命令给李典和程昱要是水路走不通,别强攻,改走陆路。可是就在李典运粮的途中,正欲前来阻击的袁尚手下高番

李典虽然心思缜密,做事沉稳,但是其最大的优点更是在于,当机立断,他跟程昱等诸将商议说“据我看来,高蕃军少、盔甲不多,还有懈怠之心,现正不应当在拘泥命令,改走陆路,而应该主动攻击高蕃,必能获胜。孙子兵法曰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们可以自己临机做决定。”程昱同意李典的分析。于是,出击高蕃,获胜,水道通畅,粮草及时运抵军前。

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博望坡一战,大将夏侯惇,带领于禁、李典,跟刘备对峙。仗还没打,刘备放了把火,把自己军营烧掉,撤军了。夏侯惇说“追击”李典说“不能追。刘备无故而退,必有伏兵。况且,南方道路狭窄,草木茂盛,不利追击。”

孙子兵法曰“佯北勿从。”就是说敌人假装逃跑的,千万别追。所以,李典分析的很正确,但夏侯惇不听,带着于禁就追了上去,一头就栽进了刘备的包围圈。最后还是李典带军前去救援,刘备才撤围走人。至于回去之后,有没有要处罚这件事情,就是无从可知了

最后便是逍遥津一战,曹操远攻张鲁,留张辽、李典和乐进镇守合肥,这个安排深思熟虑,又下了道手令命令孙权来攻合肥时,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不得出战。其实这三人性格多有不和、互有矛盾,,其实内部矛盾重重。

曹操对于三人矛盾,自然也是知道,曹操也的确是眼光独到、知人善任,是个好领导,能将三人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

曹操才把这三人放到一起,镇守重要据点合肥。孙权大军围城,张辽打开曹操手令,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诸将都怀疑是否应该执行手令,张辽分析形势后认为应该执行,但又担心跟李典等素有矛盾,怕李典不支持他,李典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能因私人恩怨因废却国事”于是,和张辽一起,率八百锐卒,奋然出击,尽挫孙权十万大军锐气

至此一战,张辽威名远扬,李典和乐进也是被大为称赞,逍遥津之后,东吴短期之内再不敢北上。

至于李乾,这本应该是李典的叔父,这里面却是成为李典的兄长,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什么原因,李乾最早是跟随曹操的将领,当年曹操为了扩充势力将李乾派回到了乘氏,很可能是希望通过李乾在乘氏的影响力,帮自己夺回乘氏周边地区。

可是回到乘氏的李乾,遇到了吕布派来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他们想乘机招降李乾,毕竟李乾在当地的势力也十分强大的。可是李乾死活就是不肯,最后被薛兰、李封给杀了。

李乾被杀的消息传到了曹操的耳中,曹操也是大怒,曹操让李乾的儿子李整接替李乾的位置,带兵进攻薛兰、李封等人


状态提示:李进第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