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狼夫子>第五十章 登门找茬

灵寿县城离西柏山不过五十里,乘船走滹沱河,顺流而下,一个时辰即可抵达。郭松驾驶着一艘小船,撑着竹篙。寒风乍起,衣袂飘飘。

行船至灵寿县外的小码头,皑皑白雪,早已将两岸冰封,极目远眺也看不到半点人烟。从沿途看过来,可知王壮所言不虚,王大眼的确是个尽职尽责的好官,农田都做好了防疫过冬的准备,草野间也收拾的妥妥当当,来年开春,必然是个丰收年。

“可惜,开春的时候,就要爆发黄巾起义了。”郭松叹了一句,据说现在冀州各地都在爆发瘟疫,民不聊生,官府束手无策。这也很无奈。古代没有什么卫生防疫思想,百姓也都是沿河洗涤衣物、果蔬,染病率更高。

不过灵寿县在滹沱河的上游,只要控制好关口,是能遏制住瘟疫流入的。王大眼显然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码头边的船夫都被撤走了。

系好船,敲掉码头上的积雪才上岸。尽管穿着软甲,披着天衣,寒意还是渗入肌肤,让他不由自主的打了个摆子。“人类对雪的寒意,真是切肤之痛。”

郭松其实感觉不到冷,甚至非常温暖,毕竟套着两件神器,背上的龙魂枪也散发着温热。但面对白雪皑皑的冬天,“寒冷”是直接从潜意识里冒出来的。

城门口并没有卫兵,城门紧闭,立着一块告示牌,“开春前县城一概不准出入,违令者一概仗杀!”命令显得很残酷,可在没有疫苗的古代,要隔绝疫区,只能采用这种方法。

郭松抬起头,看着大约两丈高的土坯城墙,笑道:“看来只能爬墙了。”

不管是土坯墙还是青砖墙,砖块之间的缝隙都是非常大的。在现代水泥发明之前,只有埃及人的金字塔可以建设的连铅笔刀片都插不进去。至于这是不是因为建筑结构的问题,郭松没有研究。

狐尾软甲长出手套和指甲,抓在土坯上轻松攀爬。城墙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普通人直接出入城市,但起到防备作用的是城墙上巡逻的士兵。在明代以前,中国绝大部分城墙都是土坯,包括如今的大汉都城雒阳,也只是部分贴砖,主体依然是土坯堆砌。

只要巡逻松懈,或是人数不够,有较大的间歇期,那么三五个人的小队是完全可以爬墙入城不被发现的。

从城墙上的积雪来看,应该有两三天的时间没有巡逻了。翻过墙,发现巡逻队设在城内。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城墙的内侧通常要比外侧陡峭,相对也更加光滑,还有民居等建筑阻碍。就算利用工具爬上了墙,到了下墙的时候,可就只能抓瞎。

“这倒也是个好办法。”内侧能避开不少风雪,视野亦开阔不少,至少站在城门处,极目远眺,是能看到其他方位的,外侧可就没这个优势。翻墙的人想要下楼,只有走阶梯才能少点动静,否则百姓肯定是会发现自家后院掉了个东西,古代人过冬大都是宅家的。

他们有想法,郭松有对策。一眼就瞧见了县衙所在的位置,不下楼,直接从城墙上绕过去。他可不是翻墙进来谋生活的流民,他就是进来找县令茬子的,自然没有任何担忧。巡逻队也不会想到,居然有人会直奔县衙而去,这可是“自投罗网”。

县衙在主干道旁,距离城墙有些远。郭松纵身跳下城楼,披上龙魂铠甲,稳稳当当的落地,身轻如燕。沿着街道快步前进,绕过巡逻队伍,抵达县衙门口。

郭松站在门口望着牌匾,面带微笑。内里坐着一个白胡子的老官差,正围着火炉烤火,瞧见门口站着一位公子哥,赶紧吆喝。

“公子有何事?”

郭松道:“王县令可在衙内?”

“今日县衙放假,县令在家。”

郭松又问,“李县尉可在?”

“在。我去给公子通报。”

郭松摆摆手,“不必,让他到王县令家来,就说西柏亭故友来访。”

言毕,抖落斗篷上的积雪,转身便走。

老官差见他态度如此,心知是个大人我,不敢怠慢,赶紧去汇报。

“李县尉,方才有位公子哥,身长八尺,穿着麻布斗篷,背着一杆长枪,气度不凡。他要您去县令家,自称是您西柏亭的故友。”

“西柏亭故友?”李英先愣了一下,虽然当时执行任务的是他,可在事后侦查现场时,所有人都笃定郭松必死无疑。他一时间没有想到郭松身上去,“是王壮?他哪来的什么气度?”

老官差连连摆手,解释道:“那公子哥大约十七八岁,真真是剑眉星目、霞姿月韵、气宇轩昂、风度翩翩,就是宋玉再世,只怕也不过如此。”

老官差读书不多,这些形容词已经是他能想到的全部了。李英为官三年,见识大涨,只是他搜肠刮肚,能想到的符合这些形容词的人,莫说西柏亭、灵寿县这小地方了,就是放眼冀州,也只有一个人——郭松。

郭松是他见过的人当中,唯一一个懂得整顿仪容仪表,非常注意姿态的,永远都是笔挺的站着。后来练兵时,发明了“军姿”,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让一群土匪改头换面。

“去通知养县尉,来王大人家汇合。”李英沉着脸,招呼着自己部曲,往王大眼家赶。

雪地上的脚印一路朝着王大眼的住处去了,李英拍马急追,他见过郭松出手,对于仇敌,郭松历来心狠手辣,绝不容情。

三年前他和养一箭的确手下留情了,可也确实笃定郭松已经死了。利箭、烈火、山洪、土石、


状态提示:第五十章 登门找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