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獒唐>第二五四章 从不同的角度观史
不就两个事儿吗?我都知道了,不就是那四千万亩地的事儿吗?

说出来!说出来我给你出招不就得了?

算了,您不说是吧?那我说吧!

“其实,也不能一味地歇着。”

“哦?”武则天好像很有兴趣,“那做了些什么?”

“闲暇之余,看些古籍,只当温故知新。”

“难得呢。”老太太好像很欣慰的样子,点头赞许,“难得先生才学满腹还不忘进学。”

“那....先生在看什么古籍?”

“《战国策》”

“巧了!”武则天眼前一亮,“朕对前秦百家之学也向往非常,想不到先生也有此心。”

“陛下圣明。”

《战国策》记载的是周朝至战国这段时期的历史。

一来,前秦百家本来就有无穷魅力,引后人向往。

二来,《战国策》非一人所著,乃多人陆续编纂而成,又非官修史籍,所以相对比较客观公正。

武则天如果也喜欢《战国策》,那说明她识货。

当然了,武老太太今天就不正常,有点太过客气。

她是真喜欢,还是在这忽悠,谁也说不准。

至于为什么在这儿绕,不论吴宁说什么,老太太就是不露半句。

吴宁也没办法,只好陪她扯闲篇儿。

......

“先生怎么看战国诸雄?”

经过慢来的相互吹捧,武则天终于更进一步,开始学术讨论了。

对于老太太之问,吴宁淡笑。

“回禀陛下,这个问题,微臣不知无如作答。”

“这......这有什么不知道如何作答?”武则天摊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子究不必拘谨。”

“非是拘谨。”吴宁认真道,“乃是各人所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对前人之事的理解也不同。”

“子究一家之言,难服百家之众,说出来也无甚大用。”

“哦?”武则天挑眉,觉得新鲜,还没人这么说过的。

“何意?”

“臣打个比方。”吴宁诚然道,“有士,专攻儒道。”

“自然而然,他看前史的角度必从理教而出。分析前人功过,也是发于礼,止于礼。”

“之乎礼教之眼光,那战国诸雄,乃至秦皇之功过,那必定是暴政于民,过大于功。”

“可是,若换一法家之人,看战国史事,那秦王可能就没有错,甚至功大于过。”

“若换陛下呢?可能角度又会生变,秦皇已经不是功过之辨,而是完全的功过千秋。”

“......”

武则天一边听,一边点头,吴宁说的没错,确实如此。

但就秦一统六合来说,儒家大骂嬴政暴虐之君。

可是,换了法家呢?秦国重法治国,改新弊政,这本来就没有错,治国本就应该如此。

而身为帝王的角度,正因为嬴政以暴虐之政治世,才能统一天下度量衡,才能车同轨、书同文,才能把分崩离析的中原大地疏导成一个统一文化的大帝国。

......

其实,这和后世的人看历史是同一个道理。

有人的从文化的角度看历史,他觉得是这样的。

有的人呢,从军事的角度看历史,又觉得前面那个说的不对。

有的人又从气候、地理的角度看历史,觉得前两个说的都不对。

而你说不定又什么时候,又蹦出一个奇葩的视角,把乱遭遭的历史再解释一遍。

......

“子究的意思联明白了。”

武则天被吴宁的新颖想法所引导,顺着他的话头说道:“就好像,秦之一统六合,若让黑齿常之来说原因,他一定告诉朕,那是因为秦之军事天下第一。”

“秦弓秦弩天下无敌的缘故喽!”

“正是如此。”吴宁深意为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陛下问臣战国之见,那臣又怎敢把个人己见,拿来迷惑陛下呢?”

“哦??”武则天一怔。

听吴宁这意思,他不是不想答,而是他的答案真的和别人不同?

至少,她提到秦军之强的时候,吴宁并没有表现出同意的神态。

于是,武则天真的好奇了,想听听吴宁的个人已见,到底是什么不同。

“那子究先生对于战国之局有何高见?”

她却没发现,不知不觉中,她已经把为什么叫吴宁来放到一边了,而是掉进了吴宁的谈话陷阱之中,顺着吴宁的思路在聊。

“这....”吴宁一阵犹豫,好像是不太想说的样子。

“没关系。”武则天含笑鼓励,“但说无妨!”

“好吧!”吴宁为难点头,“若有误谬,陛下原谅。”

“其实,微臣观秦之一统六国,以往和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相同的。”

“一来,秦皇文韬武略,远胜六国之君。”

“二来,秦国名臣辈出,良将如云。”

“三来,秦之军械远胜六国。”

“此上三点尽归于秦,乃天命所赐也!”

“可是......”吴宁话锋一转,“近观前史,臣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武则天被吴宁之言吸引,不自觉地就问出了声。

“陛下您看,论文韬武略,战国七雄哪个不是明君辈出,英明一世?”

“再说名臣良将。大秦确实比诸雄能臣多一些,可是,细数下来,商鞅、吕不韦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张仪是魏国人。这些人都非秦人。”

“而再说军械,那


状态提示:第二五四章 从不同的角度观史--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